浅谈“形而上之道”(6)

风水奇门网 23 0

浅谈“形而上之道”(6)


  在有关宇宙论、天地生成论的“道大”方面,似乎没有必要分论“道家”与“儒家”。中国传统文化中,三代以后有关哲学方面的宇宙论,就是大自然的自组织运动论。荀子、董仲舒等并不是“道家”,然而他们的言论中亦透露着老庄的学说。汉后魏晋乃至唐宋,学者们依然是把老子说与孔子说并称,并无什么门户之见。王弼、韩康伯注《周易》及孔颖答为之“正义”,就是一例。

  《周易正义》的“道法自然”思想,很是明显。疏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”曰:“谓自然而生,故乾得自然而为男,坤得自然而为女。……乾坤和合,皆无为自然养物之始也,是自然成物之终也。”“道大”而生天地,有天地而后方有“天之道”与“地之道”,“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自然而然乃为“道”之根本法则,此则为“自然而生”说之本源。注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曰:“方、体者,皆系于形器者也,神则阴阳不测,易则唯变所适,不可以一方、一体明。”疏曰:“作《易》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……凡处所形质非是虚无,皆系著于器物……神者则阴阳不测者,既幽微不可测,则何有处所?”有形者可测,无形者不可测,“神”法自然,为“形而上之道”的“神态”,当然是“自然之神”。注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曰:“道者,何无之称也?无不通也,无不由也……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,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。……在阴为无阴,阴以之生;在阳为无阳,阳以之成,故曰一阴一阳也。”疏曰:“一谓无也,无阴无阳乃谓之道。一得为无者,无是虚无,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,唯一而已,故以一为元也。若其有境,则彼此相形有二,有不得为一,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,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,自然而有阴阳,自然无所营为,此则道之谓也。……以数言之谓之一;以体言之谓之无;以物得开通谓之道;以微妙不测谓之神;以应机变化谓之易。”原来“有物混成”之“物”有这许多称谓,可以“数”言,可以“体”言,可以“物得开通”言,可以“微妙”言;可以“应机变化”言,“总而言之,皆虚无之谓也”。此说似乎只能从老庄学问中找到答案。时至唐代,孔子的后代以归纳法“总而言之”,把“虚无”这一概念的外延归纳到了一处。“形而上”就是“虚无”,“虚无”本于自然,称之曰道、无、一、神、易,亦是自然而然。注“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”曰:“夫变化之道,不为而自然,故知变化者则知神之所为。”“虚无”以“应机变化”言则为易,以“微妙”言则为神,之其为“易”者,自然亦知其为“神”。疏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曰:“道是无体之名,形是有质之称。凡有从无而生,形由道而立。是先道而后形,是道在形上,形在道下。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;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。”这一疏解亦透露出《老子》“朴散为器”说的本义。今人有谓《易传》出于“儒家”,亦有人谓《易传》出于“道家”。愚见,这都是后人的见解,并不合于当时的历史情况。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就是自组织运动论,为共同之真理,本无什么门户。
 北宋与南宋虽皆为赵家天下,然其宇宙论却大不同。此乃当时形势使之然耳。以北宋五子之论说与南宋朱熹比较之,此问题即明。

  邵雍《观物外篇》曰:“老子,知易之体者也。”又曰:“《老子》五千言,大抵皆言物理。”所谓“易之体”乃是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。邵雍以八卦为“天之四象”(日、月、星、辰)和“地之四象”(水、火、土、石),故曰“天地有八象”。“太极既分,两仪立矣。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;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,于是八卦成矣。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”,在邵雍看来,“易有太极”就是“道生一”,“是生两仪”就是“一生二”,“天地八象”(“两仪生四象”与“四象生八卦”)就是“二生三”,“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”就是“三生万物”。因此而有“老子,知易之体者也”之说。其《击壤集》有“能知同道道亦得,始信先天天弗违”、“无为无不为,知此非虚生”、 “朴散人道立,法始乎羲皇”、“以身观万物,万物理非遥”诗句,则本于《老子》曰“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”、“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”、“朴散为器”等说。“却惭天下士,语道未忘筌”诗句,则本于《庄子·外物》曰“筌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筌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”之说。邵雍“善设称周孔,能齐是老庄”、“庄周雄辩,数千年一人而已”、“若庄子者可谓善通物矣”、“庄子气豪,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”等文字,则是与孔子并称而美言老庄的言语。在有关“形而上之道”论方面,“道不可分,其终则万物归地,地归天,天归道。是以君子贵道也”、“本一气也,生则为阳,消则为阴”、“一气分而阴阳判,得阳之多者为天,得阴之多者为地”、“太极,一也,不动;生二,二则神也”等说,其本则根源于《老子》。在邵雍的心目中,老子、庄子同孔子一样,都是圣人。

标签: #形而上 #“形而上” #形而 #形而上之